唐山新闻数字报

迁西围绕“两山”基地打造“绿色惠民、全民共享”生态品牌

2024-03-18 18:07: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迁西围绕“两山”基地打造“绿色惠民、全民共享”生态品牌

拓展“生态+”,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3月4日,在迁西县五海猕猴桃庄园无土栽培展示区,工作人员在管护蔬菜。河北日报记者师源摄

3月12日,唐山尚禾谷板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加紧加工一批小包装栗仁产品。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迁西板栗种植全部通过河北省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为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打下了坚实基础。”该公司总经理刘长富说,目前,他们已开发板栗仁、速冻栗仁、板栗窝头、栗蘑酱等五大类40余种农产品,年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周边近500人实现就业。

作为唐山市域内唯一的纯山区县,迁西曾面临“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发展困境。如何破局?近年来,该县锚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迁西”目标,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释放生态红利。去年10月,迁西县成功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后,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厚植生态优势,拓展“生态+”发展路径,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绿色惠民、全民共享”的迁西生态品牌,全域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做优山上文章 让“绿叶子”变成“金票子”

眼下正值果树修剪、培育新条的黄金时期。连日来,趁着气温回升,迁西县北杨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陈煜妗带领技术员来到村里栗农的栗树园里,进行剪枝指导。

“早些年,由于北杨家峪村山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陈煜妗说,20世纪80年代,在县里积极引导下,村里通过“围山转”造林模式,在荒山上大面积栽植板栗树,成为最早一批发展板栗种植产业的乡村。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北杨家峪村已建成迁西县第一个万亩高产板栗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出燕山早丰和燕山魁栗两个优良品种,实现了板栗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栗农人均年产板栗约1吨、年收入超2万元。

为让“绿叶子”变成“金票子”,迁西县坚持“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持续加强板栗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丰富板栗内涵,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溢价,全力打造“迁西板栗”品牌,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迁西积极在板栗品质上下功夫,推广优种嫁接、科学剪枝、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新技术,板栗栽培管理迈入田园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迁西县副县长宋晓华说,截至目前,全县75万亩板栗基地全部通过河北省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3个品种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

宋晓华介绍,加快“以绿促绿”步伐,迁西县通过板栗绿色种植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保土蓄水能力,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吨到1300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30吨到200吨,解决了山区水土流失难题。山区环境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板栗的成活率,实现了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互补。

去年8月23日至25日,2023年中国(迁西)板栗暨栗蘑产业发展大会在迁西县举办,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代表和农民代表参加,进一步提升了“迁西板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积极打造优质生态品牌,迁西县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农”模式,培育壮大板栗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贯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研发栗花面膜、栗蓬茶等延伸产品,推动了板栗剩余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收储加工企业35家,“迁西板栗”系列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内城市、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迁西板栗”品牌价值持续走高。

做实山下文章 让生态美成为富民底色

山上栗树满园,山下湖光粼粼,村内道路宽敞,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3月4日,笔者走进迁西县高家庄村,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在早些年,高家庄村是个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村。“高家庄村依山而居,面朝大黑汀水库,是个移民迁建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中华说,以往,由于山多地少,村里人选择“靠水吃水”,围着水库发展淡水养殖,“虽然有了收入,但村内环境却越来越差。”

为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迁西县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开展网箱养鱼清理攻坚战,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清理大黑汀水库、潘家口水库附近养鱼网箱,引导周边村庄群众发展生态优先的生态农业、绿色产业。

“当时,我家里有网箱200多个。说不心疼那是假话,但咱是村干部,心里再舍不得也得给村民们带个好头。”郭中华说,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村里于2016年底将网箱全部拆除。

“网箱拆了,水库水质逐年变好,村里美丽景色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郭中华说,“村里顺势发展起农家乐、民宿等产业。靠着栗树种植和旅游业,村民收入年年增长。去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兜牢富民底线,迁西县实施顶、坡、沟综合治理,通过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农林牧结合和乔灌草结合方式,打造出“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的生态建设模式;对大黑汀水库、潘家口水库周边选矿企业及尾矿库进行综合整治,对生产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建设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开展环库区垃圾收运系统工程,采取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库区周边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深挖生态“富矿”,迁西县按照“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发展思路,以水景、乡村、城镇为依托,打造“渔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并围绕环城游、环库游、环山游打造节点精品,开展滨水度假、水上观光、垂钓休闲、乡村旅游等项目,探索全域布局、全时度假、全产融合、全业创新、全景提升、全面宣传的“六全”发展模式,促进山水融合、互动发展。

2023年7月拍摄的潘家口水库大坝。(本报资料片)通讯员李少华摄

做足融合发展文章 让生态优势成竞争优势

时下,栗农剪枝忙,人从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振福也跟着忙活起来——收购修剪下来的栗树枝。“这可是生产蘑菇菌棒的好材料。”张振福笑着说,以往制作蘑菇菌棒,需要到外地采购木屑原材料,“现在,经过研发配比,我们成功研制出使用栗树木屑的菌棒,既降低成本又提升产量。”

“看,这是用废弃菌棒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3月4日,在迁西县庚水田园香菇种植基地菌棒高温杀菌区,张振福抓起一把高温炉燃料说,“创新‘靠山吃山’发展模式,合作社立足依靠科技创新,将板栗资源‘吃干榨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瞄准“一产特、二产新、三产游”目标方向,迁西县做足融合发展文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基础,迁西县积极引入一批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速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3月4日,在东城峪村五海猕猴桃庄园内,工作人员正在修剪猕猴桃藤蔓。

“目前,庄园有猕猴桃种植基地1050亩,栽植品种20余种,项目建成后年产猕猴桃1800吨。”五海猕猴桃庄园总经理刘杰说,依托种植基地,庄园建设了农产品交易中心、无土栽培展示区、室内拓展乐园区等区域,打造了“可游、可摘、可居、可食”的环境景观,成为以“现代化果树产业+储藏加工+休闲旅游”为主体,一二三产相融合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园,“2021年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增收致富。”

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迁西县把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生态环境治理、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康养、休闲等协同发展,培育“生态+”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加速绿色崛起,该县还不断提升要素保障水平,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高标准科技研发中心,实现由科研成果到落地实践的无缝对接;与阿里巴巴、京东等集团合作,利用供销系统的销售网络,建设高标准电子商务中心,打造功能完善的果品交易平台和融资平台;依托冀东山货市场,建立冀东果品仓储、物流中心,构建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种植、管理、加工、科研、仓储、物流、销售等农产品种植生产全流程上提供精准服务。(河北日报记者师源 通讯员梁中凯)



责任编辑:韩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