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阅读手机版
唐山市劳动模范、中车唐山公司操作工李子禹:
“金蓝领”是这样“打磨”出来的
观测角度、调整参数、记录打磨效果……9月1日上午一上班,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唐山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李子禹便进入了忙碌的工作状态。
在李子禹看来,面前的车体精细化打磨机器人,是他工作4年多来几乎形影不离的的“伙伴”。
2019年,20岁的李子禹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系机电专业毕业后,入职中车唐山公司。
“当时正赶上公司进行‘数智化’改造,新引进了两台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高铁窗口和侧墙的精细化打磨。”李子禹回忆。
图为李子禹在工作中。刘鑫峰摄
打磨机器人“上岗”,“传统制造”迈向“数智化智造”,解放了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数智化”设备该咋用?
设备安装好后,厂家在现场连续调试了半个月。此间,“有心”的李子禹决心“偷艺”。“他们现场调,我在旁边看,先是脑子记,然后写本儿上,不懂的赶紧查资料学。”李子禹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学习、反复研究,李子禹终于掌握了打磨机器人的调试和使用方法,而且没多久,便有了施展的机会。
“这批是地铁列车,跟高铁的型号不一样,机器人‘磨不到点儿上啊’!”当初,打磨机器人工作路径是按高铁列车模型设置的,用于新的车型生产还需重新调试。
“请厂家时间来不及,还是换人工打磨吧。”公司领导正要“拍板”,李子禹站了出来——“我来试试吧”。随后,“初出茅庐”的李子禹带着几名同事,扑下身子,搞起了技术攻关。
图为李子禹在做笔记学习专业知识。刘鑫峰摄
经过仔细观察,李子禹发现机器人打磨前,需进行激光扫描,确定位置,而设计模板是控制这一工序的关键。
看说明书,查阅资料,研究编程,反复试验……经过连续两天“鏖战”,李子禹等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产品按时交付争取了时间。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经历了这次挑战,李子禹越来越觉得车体打磨,不仅要精细,更需要创新。而坚持在干中学,是激发创新因子的重要基础。于是,李子禹不仅踏实干好工作,还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向老师傅学习,并拜“大国工匠”张雪松为技能导师。
图为李子禹(左)在向师傅张雪松(中)学习技能。中车唐山公司供图
新研制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葡萄牙波尔图地铁列车……入职4年多来,李子禹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打磨出一代代新型列车,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快速发展,更将自己“打磨”成一位成色十足的“金蓝领”,获得“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工匠”“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和称号。
目前,在繁忙工作和学习的同时,李子禹正在为参加唐山市的一场技能大赛做准备。
“参赛是检验和提升技术水平的好方法。”李子禹说,如今他正和同事研究提升打磨成效的项目,通过在“数智化智造”的不断创新实践,努力把“唐山智造”的金字招牌“打磨”得更亮。
出 品| 唐山市总工会
总策划|河北日报记者 郭 猛
统 筹|河北日报记者 李宝发
文 字|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