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新闻数字报

生态立县,铺展绿水青山画卷——迁西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背后

2021-07-20 16:58: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年来,迁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把优化生态空间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守护山川水体生态、推进生态产业繁荣、科学保护生态系统,精心绘就了一幅山水如画、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壮美画卷。2020年11月30日,迁西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生态治理后的迁西县长河公园。河北日报通讯员王爱军摄


巍巍将军山里,栗花香气袭人;悠悠滦河之畔,白鹭翩翩起舞;夜宿古村树屋,抬手可摘星辰……盛夏时节,迁西县各处著名景区不时刷新着京津冀游客的朋友圈,一处处网红打卡地,见证着迁西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足迹。

“充分发挥生态、区位、文化优势等比较优势,瞄准‘京津冀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功能定位,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日前,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古江在迁西调研,再次明确了迁西县域经济定位。近年来,迁西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把优化生态空间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守护山川水体生态、推进生态产业繁荣、科学保护生态系统,精心绘就了一幅山水如画、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壮美画卷。2020年11月30日,迁西县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做好“山水”文章——全面修复山川水体生态

仲夏,将军山上凉风飒飒,在山巅可俯瞰栗香湖面的万顷波涛。这里遍布松树、栗树和蒙古栎,令人心旷神怡。

迁西位于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森林覆盖率达63.2%。作为唐山唯一的纯山区县和京津冀区域的主要水源涵养区,迁西县水清岸绿、风景怡人的背后,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山、水、人居等方面下功夫,力求让全县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

迁西70%的国土面积是山,“山”字文章如何做?迁西县果断摒弃过去“开山开田、垦山种粮”的山区生产模式,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国首创了“围山转”治山植果模式,这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围山转’就是在25度以下的荒坡,按3米至4米的行距,沿等高线,开挖成1米深1米宽、回填后呈2米宽的环山水平梯田种植板栗树。”迁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立新介绍说,截至2020年末,全县板栗栽植面积已达75万亩、5000万株。

大规模的山场绿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8.7万亩荒山实现了全覆盖性绿化,一举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形成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雨后山间挂清泉”的生态景观。

“维护水源环境成为一项惠及京津冀区域民生的重要任务。”王立新介绍说,“栗香湖”原来叫大黑汀水库,水体环境影响到整个唐山和多半个天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工程每年从迁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跨流域调水总量接近20亿立方米,是维系津唐两地上千万人民用水的“命门”。

1975年,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动工,迁西滦河沿岸上万亩土地被水库淹没,靠土地谋生的群众依托水库搞起了水产养殖。2016年前后,引滦入津的水体水质逐渐恶化,迁西立即启动了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利用3个月时间,清理网箱4万多个。

同时,以潘家口水库为中心划定了400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还结合境内6条河流和84座水库全面落实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并健全完善河长名单公告、河库信息共享等制度,让河湖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

影响水源环境的岸上管理也在扎实推进。迁西是矿业大县,过去年产铁矿石1000万吨左右,而洗选铁矿必然要污染水源。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近5年间,共关停铁矿、采砂、畜牧水产养殖类企业上千家,每年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百万吨,并建设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厂20家,还有工业污水处理厂两家。

如今,迁西境内占京津冀3省市年地表径流量十分之一的境内6大河流水质全部达标,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佳水源地,蓝绿空间占比高达90%。

●做好“文旅”文章——融合创新催生新业态

微风拂过杨家峪村,摇曳的栗蓬和绿叶掩映着错落的“树屋”,再搭配上林间的蛙鸣雀啼,树林间的夏夜让人充分融入大自然之中。

近年来,迁西沿着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把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出了“树屋”这一新概念。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基础,2015年,在被誉为“中国板栗第一村”的迁西县汉儿庄乡杨家峪村,在郁郁葱葱的栗树间建成了12幢树屋,名为“归巢部落”。游客住在百年栗树上,伸手可摘栗花,夜晚可观星辰,在栗乡体验“以栗为食、择树建屋”的有巢氏生活。

2019年,“归巢部落”获评全国“最美森林民宿”,其独特的体验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追捧。

杨家峪村一两百岁的大栗树随处可见,三棵五百年树龄的老栗树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里家家户户种板栗,板栗品质出类拔萃。如今,杨家峪村依然把控着板栗市场的定价权。

“花开胜似香雪海,芳香四溢满山涧。”与个性化的休闲项目“归巢部落”相比,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体量更大,产品更多,产业形态更为丰富。

作为我省第一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从春到夏,项目地内梨花、油用牡丹花、芍药、玫瑰、非洲菊接续绽放,吸引来各个年龄层次的游客和不同产业的客商。

“这里从4月到10月都可以赏花、品景。”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负责人张国艳告诉笔者,美丽的鲜花兼具巨大的经济价值。以油用牡丹为例,牡丹籽油被誉为“油中贵族”“液体黄金”,牡丹花蕊茶也被注重养生的人士追捧。目前,牡丹籽油的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

从花乡果巷项目筹划初期,就确定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借力迁西原有的梨花节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栽植油用牡丹,并把产业链条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继续延伸和发展,以油用牡丹和安梨为主导产业,贯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将“农业+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国内知名的融乡村休闲、康养度假、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精品田园度假区,逐渐发展成“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借力项目地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地政府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2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区域内有多个行政村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以及入选河北省十大美丽田园、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最美乡村等。

近年来,全县建成一中心三平台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有力提升了县域旅游智慧化服务水平。同时,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举办了国家级自行车锦标赛、京津冀户外体验季等体育赛事,并开展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农旅活动。

2020年,迁西县文旅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逆势上扬,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县接待游客6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5亿元。

日前,迁西县大数据中心巡查人员正利用水库水位监测系统实时查看各个水库水位情况。河北日报通讯员李想摄


●做好“安全”文章——科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5月15日13时42分,正在迁西县大数据中心巡查的工作人员王景为通过高点位双目热成像云台摄像机发现,兴城镇前铺村有露天焚烧现象,他迅速将画面放大38倍,锁定点火人员。

情况紧急,王景为立即通过大数据中心网格化管理平台派单给镇政府二级平台,镇政府又通过“护林通平台”将信息推送至距离最近的防火队员。经现场检查,起火原因为村民引燃树下板栗壳所致。仅用7分钟,防火队员就将火堆扑灭。

“这些高点位摄像头,就连山里树梢上的喜鹊都能拍得真切。而且它能自动巡航,当探测到温度大于75℃或者过火面积超过2平方米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护林员贾树海说,此前,因为迁西地形复杂,洼地里沟沟壑壑,山坡上枝桠遮挡,火情难以发现。为解决生态保护中巡查发现难、应急处置慢等问题,迁西县于2019年6月投资4300多万元,在全县建起大数据中心平台。

以平台为载体,迁西县在境内通信铁塔布设高点位双目热成像云台摄像机202台,又在全县布设低点位公共安全视频监控1759个,构建了覆盖全县90%以上区域、122家工业企业、137万亩林地的智能监控网络,实现了用电子眼代替人眼,用图像、数据说话的智慧化管理体系。

这套系统不仅能最快发现火情,还能实时查看护林员的行动轨迹。如果发生较大火情,可以借助摄像头依据风向、风力、火势科学组织调度、排兵布阵,设置隔离带,避免被火灾牵着鼻子走。

平台运转以来,共发现、处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森林防火等各类问题57168件,占同期全社会各类问题发生总量的92%。

“下一步,迁西将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全力以赴建设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迁西县委书记蔡宗健表示。(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 通讯员顾大鹏)

责任编辑:李瑾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