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师院大学生创作《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纪实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2014-07-23 11:14:36  责任编辑:候猛

  凝注笔端,感悟信念,表达昂扬奋进的情愫

  几个月来,学生们把寻访的感触浓缩在思绪中。经过多次争论,他们决定画一张巨幅《我们家乡的抗战胜迹图》,把寻访中见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感悟到的历史都画出来。说干就干:史法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资管系学生寻找地图模板,中文系学生编写故事,美术系学生执笔创作。

  炎热的夏天里,学生们用36张课桌拼成长、宽各5米的画台,把两张3.6米长、1.5米宽的宣纸拼在一起,开始了最特别的创作。老师说,这幅作品将成为纪念抗战历史上最大的,也是第一张由大学生创作的区域抗战胜迹图。

  整理写生草图,翻阅历史资料,勾勒主体小样,把握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寻找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当年抗战英雄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武器,学生们都要查证资料,向老师请教,反复修改,以还原历史。创作中,学生们说感到有一种抓心的力量:亲人的哭泣悲愤、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杀戮、民族英雄的呐喊、雄伟的长城、飘扬的旗帜……在泪眼中一遍遍闪过。每一个场景,学生们都饱含着青春的热情开笔,因为每一面红旗都凝结着烈士们的鲜血。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他们趴着画、跪着画,好多学生膝盖都跪青了。工笔画很麻烦,需要上七八遍颜色才行。上色时,因为干湿度不能间断,学生们常常顾不上吃饭,从早上8点画到晚上9点,有时还要再多画一阵子。张晶晶特意记了《创作日记》,小组开会、寻访、画图都一一记录,写下感受。看着一个个人物“活”起来,她写道:“在纸上与英雄‘面对面’,没有言语却是心与心的贴近;昨天与今天,穿越在这张图上,传递着一种嘱托、期盼和梦想。”

  陈晨是迁西人,小时候就听爷爷和爸爸说过喜峰口的事,但从没去过。“到喜峰口之后,我才明白了什么是信仰,那种信仰的力量不可阻挡。”每个周末,她都从迁西的实习地返回学校画图,从未间断。“‘血战喜峰口’这个场景,我和同学们在网上查找资料,画了好几张草图,最后决定用最典型、最有力量的大刀来表现。当时,我心里一直哼着《大刀进行曲》。”

  美术系主任张高志认为,“在这张图上,学生们用画笔把英雄的灵魂复活,种植的是民族精神。这不仅检验了学生专业的创作能力,也检验了不同系别、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大学生们接接这种地气很有必要。”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