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青砂器:融入泥沙的智慧
河北新闻网
2012-03-26 11:2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晓莉
【字号

本站搜索

    记者王守刚 通讯员 毕 明 曹雪芹

    “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县人。”有人这样说。

    “蔚县人尿泡尿捏个泥哨都能卖钱。”有人这样说。

    在古老的土地上,在过往的岁月中,蔚县人不仅用勤劳,更用智慧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实现先人生存和繁衍的梦想,也在与自然的磨合过程中,适时适地地走出生命的绝响。蔚县的青砂器就是这样一种融入泥沙的智慧。

    融入生活的青砂器

    蔚县的青砂器不但黎民百姓喜欢,而且明清以来,皇宫里亦有蔚县青砂器之说,并闻名天下。至今,蔚县的青砂器老百姓在熬中药时仍然配得上用场。

    蔚县青砂器是蔚县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器皿,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蔚县青砂器又可分为大园锅、大锅、二锅、三锅、四锅和五锅,砂壶包括茶壶、药壶和酒壶,砂吊又分为平地吊、带把吊以及带盖吊。

    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一带是青砂器的发源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多少年来,蔚县青砂器是煎熬中草药的最好器皿,用它煎出的中草药不仅不变质,而且不变味。多少年来,人们用它烧水、做饭、煮肉、热酒。用砂壶烧水,水好喝,素有“砂壶水,扣碗茶”之美誉;用砂壶热酒,温而可口,不滋辣,不易醉;用砂锅熬粥,色香味美;用砂锅炖肉,纯香可口。蔚县青砂器已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就地取材制作青砂器

    蔚县西北山一带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当地俗称矸子土,此土带有粘性,细碾过滤后,细腻、柔软、可塑性强,能够单一配方成型,是制作青砂器的天然资源。智慧的蔚县人就是这样就地取材利用这一天然材料制作青砂器的。

    蔚县青砂器属于纯手工艺制作,其制作过程比较精细。首先要碾筛矸子土。工匠们将当地的矸子土拉回来放在较硬的土地上垒成一个圈,然后用石头碌碡碾压,将其碾成碎面,再将碾成的矸子用一个斜立式细筛子过一遍,把过了筛的矸子土与一种土砂配制后放到屋里的泥坑里,垒成一个小水库形状,然后往里放水,大约要浸泡七八个小时,一般是晚上八九点开始浸泡,次日早上五六点钟和成泥;随后,工匠们通过撤矸子面用脚踩,使原本比较软的矸子泥变硬,然后将矸子泥拿到砖面上来回进行揉搓,使矸子泥劲道,目的是使捏出的砂锅结实而耐用。

    捏制是制作青砂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捏制前,工匠们还要备好风砂黄土和白土。黄土和白土也要过筛,以求其细腻。黄土是防止在制坯时粘连,白土是为青砂器增加光亮。捏制时,工匠们坐在龙道沟里将烤模子的火弄好,将制作青砂器的模子放在火上进行烤热,然后按照制坯所需,取放在身边的矸子泥,通过两手来回玩捏,形成扁园形,然后抓一把黄土撒在前面的龙盘上和手里的泥饼上,将泥饼放在龙盘上边转动边用杏木制的棒槌开始棰打泥饼,通过几圈的棰打,泥饼逐渐变大,然后抓把白土在泥饼上迅速摊开,这时将放在火上的模子取下反扣在龙盘上,把泥饼放在模子上用双手轻轻拍打,不一会泥饼变锅的模样,并蒸发着热气,工匠们将模子及锅坯整体反过来放在龙盘上的另一个模子上,用手轻轻斜打放在龙盘上的模子,模子被打在龙盘的正中。然后再用针棍割去锅坯上边不齐的边,并将割下的毛胚边放在发热的模子里倒掉,继续放在火上烤模子,同时,工匠们就开始用毡片沾水湿润锅坯边,再用毡片沾水轻轻捋锅的坯沿,通过手指的功力不一会儿,一个锅坯便制作而成。工匠们将自己一天制作的坯子拿到屋内的架上晾着,经过两到三天时间,胚子便可摞起来放。

    在烧制青砂器过程中,“看火”是个重要环节,“看火”是否准确,直接决定青砂器烧制质量的好坏,所以说“看火”可以说是一个绝活,据说,这种手艺一般不传给外人,它是由烧制砂锅的创始人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身披半拉子防火长衫、头戴遮挡火焰用的草帽的“看火”人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工程师,每个烧制环节都由他掌控指导。在烧制时,“看火”人会经常在火红的笼盔前边走动,用他那独特的眼光观察着每一个笼盔里的火焰,看里边的坯子红到什么程度,那个红,那个不红,那个欠火,那个不欠火,对欠火的砂锅胚子,他就用专门工具伸进笼盔里,对欠火的砂锅进行轻轻调节,拨拉几下下边的火焰,如果整个笼盔欠火,他会抓一把煤渣从火口处放进去,不一会儿就红起来,赶上其它几眼的烧制程度。接着,“看火”人在对吹风机加大马力,使火焰更猛,即将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看火”人就大吼一声,“挑”!其意思是在告诉捏制坯货的人出来挑货啦。

    “看火”人手拿挑砂器用的枪杆冲向火红高温的笼盔前将既重又热的笼盔挑起放到一边,然后同捏制青砂器的人用挑货的铁叉将火红的砂器挑到下边的灰坑里,火红的砂锅跟放在灰坑的木头沫一接触,立刻燃气熊熊大火,场面甚是好看。再看“看火”人赶紧将笼盔扣在燃烧的砂锅上,另一人赶紧用土盖上,并适当放出点火焰,等待其慢慢降温,待20分钟过后,再将笼盔挑到下一轮要烧制砂器的坯子上,这时,放在灰坑里的青砂器变成为了诸如砂锅、砂壶之类的成品。

    融入泥沙的智慧

    在过去,蔚县的青砂器是风靡长城内外家家户户必备的器皿,号称“北方的瓷器”,且供不应求。即使在1970年代,仅南留庄镇白河东一带就有6 家生产青砂器的厂家。

    而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蔚县的青砂器的产量和销量已不及当年,同时,因为经济效益上不去,所以青砂器面临着失传的境遇。南留庄镇白河东一带也仅剩下王氏一家了。据了解现在会制作青砂器艺人大都停留在70岁-40岁之间,年轻人根本不再学这份手艺,青砂器制作艺人青黄不接。

    现代人也有使用青砂器的,但那也只是在熬中草药时用砂壶。偶尔个别饭店使用砂锅,但那也只是借其古老而陪衬饭菜的正宗,以达到招揽顾客的目的,此时的砂锅也只是以一种饮食文化而存在。可当我们熬中草药亦或饭店用砂锅时,我们心中必将升腾起一种崇敬,青砂器是先人们怎样的一种智慧呢!

    先人们粗糙的双手在旋转着的龙盘上捏出生活的希望,先人们有力的双臂掀起被烧得通红的笼盔涌动着生活的激情,泛着青光的黑色青砂器的纹理里储满先人幽幽的智慧,蔚县的青砂器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而蔚县制作青砂器的智慧却永留人们的心中,那是一种融入泥沙的智慧。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