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老记”探唐山:转型发展快城美活力增

    □河北日报记者汤润清

    “真没想到,唐山有这么美!”

    7月26日,为纪念唐山抗震35周年,来自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的十余名记者聚集唐山,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集中采访活动。

    身为“80后”的中国青年报记者王德阳说,此前自己关于唐山的全部概念,都来自于电影《唐山大地震》。这座城市在他脑海中打着很深的灾难印记。但当真的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却发现这里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灾难的痕迹。

    当听说此次驻地所在的丰南区正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震中时,他很惊讶:“整个城市很现代很立体,完全想不到有过电影中天塌地陷的场面。”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王德阳对进入自己镜头的画面很挑剔。7月26日下午就抵达了唐山,但他一直到27日接近中午时分,才拍下了第一个镜头——— 唐山市截瘫康复疗养院中,一群摇着轮椅的震残人士谈笑风生。

    在场的志愿者向记者们介绍说,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其中3817人成了截瘫患者。国际卫生组织曾有专家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截瘫伤员的生存极限只有15年。然而35年过去了,目前仍有1000多名截瘫患者健在,其中年龄最长者已90多岁。“他们应该是唐山人的典型代表吧,那么乐观,那么有活力。”王德阳的感叹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程双庆的共鸣。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多次到唐山采访,而每一次与这座城市的交流,他总会被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动。“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远比躯体创伤更剧烈、更残酷。勇于走出心灵的余震,是唐山人最值得尊敬之处。”程双庆说。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赵耀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