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唐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了人民更幸福

    编者按: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反映一个城市社会文明水平的最高层次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早在1988年,唐山就踏上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23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场没有间歇的接力赛,作为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使数十项国字号荣誉陆续花落唐山:第一个在全国荣膺联合国“人居荣誉奖”,连续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社会治安治理优秀城市,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从1999年至2008年,更是连续四届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这些称号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由百废待兴到宜居宜业的蜕变,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解读我市多年来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便触摸到了人民群众切实得到的实惠。

    为了人民更幸福

    ­——看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 李艳辉)“文明城市创建了二十几年还没成功,干嘛还要创?”,“创建工作一直在做,究竟给咱老百姓带来了啥好处?”这些,也许是很多市民朴素的疑问。

    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及其许许多多涵盖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创建指标,已落实为一件件为城市添光彩、为百姓谋福祉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放眼城乡,正是有了对全国文明城市的追求和创建活动的载体,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在发生着很大变化:生态面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更舒适;干部作风变了,群众办事更方便;海陆空大交通格局形成了,百姓出行更便利;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了,更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本着“为群众创建、让群众满意”的原则,普通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中不仅仅是最好的支持者,更是最终的受益者。

    “我们的创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文明城市’这块牌子,更主要的是通过创建来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果。”这是市领导在不同的场合屡次强调的一个观点;这也是对百姓疑问做出的明确回答。

    诚如斯言。不需追溯太远,回望我市近几年的创建历程,一颗颗民生硕果,举目皆见。

    (一)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一个城市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我市持续组织开展了绿化攻坚行动,大力推进以区属公园为重点、街头游园为补充的公园绿地建设。目前,已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目标;同时,还将新建大于10公顷的综合性公园6个、大于1公顷的公园6个、大于0.5公顷的街头游园16个、街头绿地75块;所有新建道路的绿地率≥20% ……这些,是近日在唐山媒体刊出的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消息刊出后,居民群众口口相传:大公园增多了,街头公园和绿地增多了,以后不但空气会更清新,而且会有更多的地儿健身了!

    欣喜之余,居民对我市大手笔投入生态建设感到绝非偶然。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之后,我市去年又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一块块金字招牌,早已向世人展现了市委、市政府推进绿色增长、打造幸福之都的决心和行动。

    唐山是一座依煤而建、因钢而兴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态环境建设欠账较多。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现代管理手段,抓好治污减排的监管和执法!”市委、市政府曾发出这样斩钉截铁的号令。此后,一场席卷全市的治污减排风暴更是令人至今记忆犹新——红牌关闭取缔一批,黄牌警告限期整改一批,专项治理一批,搬迁改造一批,优化重组一批。市中心区首批40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搬迁启动;被称作“吃山虎”的采石场,黑龙、白龙、黄龙、红龙狂舞的“庞然大物”们,现已成为历史。

    “决不能只顾企业创效益,却让百姓吃烟尘”­——也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绝不仅仅止于治污减排。自2007年起,我市加大了生态修复的步伐。拆违拆迁工程、百矿披绿工程、开发大南湖、绿化攻坚行动……随着一个个词语在百姓中耳熟能详,唐山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绿化热潮持续不减,并且正在形成“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阴化、村庄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据统计,过去的5年即“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共造林1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21.89%增加到28.71%,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

    如果说“绿”改变了城市的颜色,那么“水”则为城市平添了几分灵秀。如今,南湖公园的水域面积已胜过杭州西湖两倍;建设中的环城水系,更是奠定了“玉带环城走”的秀美景观。据权威部门统计,去年,我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330天,比3年前增加22天。国家环保部负责人对唐山的评价是:“唐山环保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宏观的大环境怡情养性,微观的小环境也令赏心悦目:困扰我市多年的城市“牛皮癣”顽症得到基本根治,市区22条主次干道两侧的非法违规“小广告”已基本绝迹,治理工作覆盖了居民小区和楼道;沿街店面门窗及牌匾焕然一新,断头路、破损路得以通畅和修整;路灯、排水管道等市政设施功能更加完善……现在,城市环境越来越令人舒心,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因此加入到步行上班的行列。“既健身又可以享受路上的风景!”一位市民如是说。

    (二)

    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

    我们无法忘记,2009年发生在唐山各级党政机关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效能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我市在并联审批、超时默许、零成本注册等制度的基础上,又积极探索形成了首问责任制、即受即办制、预约服务制、节假日对外服务制等20多项提高机关效能的创新制度。目前,全市审批事项已由2008年初的986项削减为193项。行政审批事项之少、行政审批效率之高,均居全国第二。“办事环节更少了,效率更高了,服务更周到了”,这是办事群众的普遍反映。

    唐山的效能革命结出的便民硕果不只如此。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向社会公布了个人电子信箱,倾听人民群众大到涉及城市发展的宏观建议,小到点亮一盏路灯的民生小事;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并带动全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攀亲”,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关心关注的各种问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大接访常态机制,把接待人民群众信访的“大接访活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市政府将热力、燃气、自来水、旅游、人事等22条政务服务热线,全部整合纳入全市统一的服务热线,积极打造7天、24小时不下班的服务型政府……

    为了创建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唐山自2006年起,广泛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并于2007年专门做出决定,将每年的12月定为“人民群众献计献策月”。依此积极梳理和实施便民惠民计划,出台每年的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以更加真诚的态度和热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从开始的一万余件到去年的四万余件,人民群众献计献策的数量不断创出新高,折射出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信任;同时,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情、坚持问计于民的诚意,表明了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决心。此外,在精神文明、行风建设等各类评比中,尤其坚持把群众评价放在第一位,坚持绩由民评,让群众验收精神文明的创建成果,此举更是推动了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

    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也感染着全市广大群众。多年来,城乡居民积极投身文明礼仪培训、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各级公务员积极参加文明服务、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文明出行、文明经营、文明游园、文明观演、文明用语渐成风气,社会越来越和谐有序;积极参与“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唐山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目前,全市已有包括公务员和农民志愿者在内的各类注册志愿者45万余人。当一名志愿者,已成为唐山人的时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客观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的重要性。为了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许多群众积极参与整治网吧和净化网络环境等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艺创作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和新闻宣传媒体,积极提供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精神食粮,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所有这些,都使广大未成年人淋浴着清风成长。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这是唐山许多光荣革命传统和多种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凝结而成的。在新唐山人文精神的感召下,每一位市民都是文明的种子,每一粒种子都孕育着文明的果实。这,正是推动唐山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精神支撑,是推动唐山建设文明城市、幸福之都的不竭动力。

    (三)

    创建全国文明城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唐山“创城靠人民、创城为人民”的理念,不仅日益深入人心,而且已经谱写出实践华章。唐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一幕幕精彩的民生大戏不断上演,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住有所居。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果断决定停建其他工程项目,把有限资金用于震后危旧平房改造。这一深得民心的行动被郑重确定为“一号工程”。如今,危旧平房改造已开工建设1120万平方米、竣工432万平方米,安置居民5.9万户。此外,我市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完成35个旧住宅小区改善和19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初步建立了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我市人均住房面积全省领先。

    学有所教。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公办普通高中免费教育,至此已全部实现12年义务教育。同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总投资1.4亿元,开工改造陈旧校舍13万平方米。

    老有所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敬老院75所,总床位1.59万张,其中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三合一”综合院12所,管理服务水平在全省领先。全市五保对象2.2万人,在吃、穿、住、医、葬方面得到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为了令居家的空巢老人也享受到关爱和温暖,我市2010年初启动了“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数万名志愿者一对一、多对一结对服务;民政部门还依托市民中心,探索出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

    病有所医。2007年10月1日,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如今已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为了方便居民就医,2008年,我市又安排资金656万元,新建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4个,实现社区卫生人口覆盖率100%。作为城镇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城乡医疗救助仅去年就投入800余万元,惠及2891人,全力保障贫困患者得到有效医治。

    困有所助。为了充分发挥救助工作在保障民生中的“兜底”作用,我市不断构筑现代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乡低保范围,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始终居处全省首位;在2010年唐山基本无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我市用于救助灾民的支出仍高达555.8万元;全市有20659名各级机关干部还与所有困难户分别结成了帮扶对子。

    ……

    还有一连串的举措令城乡群众备感温暖和振奋——2008年,我市投入8亿元启动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现已使全部2450个村、213万农民群众全部喝上了放心水;城乡“等值化”逐渐叫响,400多万农民投身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中,全市文明生态村已累计达348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7.6%,村民中心、农村文化广场已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9.6%和72.8%,农民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市民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发展迅猛,居民在社区中步行不超过15分钟,便可得到医疗、健身、娱乐、购物、家政等便利、周到、优质的服务;唐山三女河机场的建成营运,使唐山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形成了海陆空交通大格局;启新水泥厂、唐山啤酒厂等137家市内工业企业搬出,栉次鳞比的商业服务业集聚区将取代大烟囱和大厂房,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方便居民工作生活;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上映为标志,唐山树起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风采初显,百场大戏闹新春、社区文化舞凤城,更为百姓呈上了风味各异的文化盛宴,唐山因此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我为唐山投一票!”这个发自心底的声音,一度在唐山的大街小巷传递、回荡。正是这个声音,汇聚成一股力量,使唐山成为首批“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切虽成为过去,但一切又正在继续。为民争利、与民谋福,正是缘于这样的创建理念,唐山各级干部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永远充满着无限的激情,全市人民永远给予着强力支持和积极的参与。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刘晓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